刀子嘴 发表于 2016-5-13 14:51:08

论文:小孩早期智力开发中的父母支配作用

小孩从母腹呱呱坠地时,只是一个有着智力潜能的生物个体。其生物机制是:作为智力潜能的大脑神经网状系统,受到刺激感应,其所呈现为轴、枝状态的神经突触,会被激活,从而进一步生发,使智力潜能变为现实能力。因缺乏剌激感应,其所遗传来的相应神经突触,会逐步退化。超过特定的周期,则会衰亡,乃至日后无论怎么开发,其潜能也难以恢复而不能为成某种现实能力。3岁前的小孩,没有能力自立,完全处于被动的适应环境状况,其所获取的刺激感应,多由父母或监护人(下简称父母)调控着。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小孩早期智力开发,与其说依赖于小孩自身的潜能,倒不如说是对父母训导效果的的考评。

   小孩早期的智力是“画布” 由其父母著色定调

正如一幅精美的画作,并不由画布的质地决定,而是由作画人的专业造诣决定一样,小孩智力禀赋的从萌芽、生发到茁壮,均是父母的遗传及其训导作为的结果。

——先决条件 智力发端于受精卵

生物科学发展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证据证明,小孩的智力禀赋是由遗传这个唯一因素决定的。但也没有哪一桩事实,能推翻遗传决定智商品质的结论。毫无疑义的实验证明:敏于走出迷宫的小老鼠繁衍的后代,能更快地走出迷宫;而对走出迷宫迟疑小老鼠所生育的后代,则明显地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走出迷宫的技巧。这一实验成果充分说明了遗传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是否因此认定,只要是高智商的男女婚配,就一定能生育出智力超群的后人呢?也不是。现代遗传学原理告诉我们:基因是高度稳定的。不同基因在一起,性质各自保持不变。以异质接合(如高和矮),其显性表象为3高1低(高为显性);以同质接合(同高同矮),则某一隐性基因(矮为隐性)会得以表现出来。比如同为高身材的夫妇,可能生育出矮身材的子女。原因是这对夫妇的身上带有矮身材的基因。同质接合使本来是隐性的矮身材基因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出现的概率虽小,但在近缘婚姻中则常见。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无视遗传规律,与虽有高智商的近亲表姐结婚,而生下的10个子女中,3个早年夭折,余下7个则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因此,恩格斯十分赞许这样的论述:“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两个正在进步的部落混合在一起了,新一代的颅骨和脚髓便自然地扩大到综合了两个部落的程度。”在现实中,我们仅凭直觉就能发现,智力大致相等的夫妇所生育的子女,远域的要明显优于近域的。此即遗传学上的异缘婚配优势。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强调的优生婚检,正是基于此遗传学理论。

——优生保障 智力生发于妊娠

从受精卵在母腹中形成,到大约10个月后出生的这个阶段,并不只有营养、药物、放射元素等物质性因素对小孩身体发育的影响,孕妇的情绪状态、活动方式、生活环境等心理性因素,也会在小孩个性禀赋上留下烙印。解剖研究表明:受精卵最初呈几何级状态裂变,大约到第三周时,便有了可辩出的神经系统原初状态,能对刺激作出短暂的反应。到第五个月,母亲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胎儿的运动。在现有的学术资料中,笔者没有查阅到孕妇心理性因素究竟会给胎儿带来何种程度影响的记载(大概是难以作控制性实验),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胎儿脑神经系统形成的过程,是作为智力潜能载体的神经突触,象树状一样不断地生发、分枝、茁壮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其会记录下在母腹里所感应到的一切,自然包括情绪状态等心理性因素的传导,并将此储存在自己的禀赋里,成为本我的一部分。按照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佛洛伊德的说法: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大量社会现象也证实:孕期受到重大精神打击伤害的女性所生下的胎儿,可能留有生理、心理上的缺陷;长期处于忧郁状态的母亲,其当期生下的婴儿,日后多有胆怯、迟钝的个性倾向;而一个矜持、理智、豁达的母性所生育的子女,往往会保留着这种气质。因此,妊娠期的妇女,除要注意营养调配合理等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外,切不可淡忘远离邪恶丑陋,时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给胎儿营造一个舒适的子宫环境。而且要清楚地意识,自己的言谈举止,活动节律都可能是对胎儿无意中的胎教。优生离不开母体心、身两个方面的健康。

——关键阶段 智力定型于小孩早期

生物学家通过对血统、家谱、孪生、领养、寄养、排序等多项研究后,明确结论:小孩的智力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基因的结构决定着蛋白质的结构,而基因同精巧的,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调节机制间的相互作用,则决定着所造成的蛋白质的数量。”这一表述有点抽象,笔者以为,如果仅就智力载体的大脑而言,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遗传决定着大脑的神经网状结构,是一种智力的潜能。而环境刺激或曰训导作用,决定着大脑神经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的生发、分枝、茁壮,是发掘潜能,将之转变为现实能力。也即智力开发的程度。据资料记载:小孩到6岁时,脑能便发育到其总容量的80%。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刚出生婴儿的大脑神经突触的数量,仅为成人的1%;小孩3岁时,则反超成人的2倍;到14岁时的数量和成人大致相当。由此可知,小孩从出生到3岁时的智力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这一阶段是小孩个性倾向定型的关键期。已培养出6个子女12岁之前便考上大学的美国夫妇论述:“所有的孩子都有通过学习成为神童的能力。关键是要将这种能力发掘出来。必须趁小孩很早的时候发掘并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此一来,等到他们长到5、6岁时,他们就将学习看作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见央视网《美一对普通父母造就10个‘神童’》)。“3岁看一生”的格言固然有点偏颇,而3岁智力开发的状况,对人其一生产生的影响,显然是不容置疑的。



 小孩早期的智力是“智能画布” 父母的意旨会变色走调

每一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小孩成为“龙凤”。但是,良好的意愿与理想的结果之间隔着泥潭岔道。好心办错事,决不是偶尔才见到的现象。小孩早期虽处于被支配的位置,其绝大多数活动受到父母的调控,而这并不等于说,小孩就是父母任意著色的“画布”。或者说,只要是父母的意旨,小孩都会依单照收。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至少从出生的第六个月起,婴儿就会用诸于为满足需求而动作;为谋求自趣而不顺从;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哭闹的多样表现。婴儿总是在与周边交流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在调适自己的需求中,不断地生发着自己的智力。笔者正是从这点上来把小孩早期的智力当“智能画布”的。

意愿是行动的指向。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父母,多是按照自己所认可的理念,当时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育儿意愿,而不管这种理念是否合适,当时的心态是否理智。而小孩接受这种意愿时,又或多或少加进了自己的需求和感悟,并不是板拓于父母的初衷本意。因此,父母如果不能合情地把握意愿的“度”,站在小孩的角度理解小孩,父母的意愿,就很容易被小孩变调另解。

 过多呵护 扭曲小孩健康人格的“精神鸦片”

给小孩多一点的呵护,让其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一意愿是人之常情,没有丝毫的不妥。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呵护,是将小孩放在摇篮里,怕冷落;其要学走,怕摔着;室外活动,怕其伤风感冒等。日前,听到一位同事吐苦水:白领的女儿打来长途哭诉,她1岁多的儿子保检多项指标不达标:体重轻于常模,胆怯怕见陌生人。护理的奶奶知情后,吓得只知“对不起,对不起”的自责,不敢继续护理宝宝,已提出辞意,她求外婆伸出援手。同事心里无底,不敢允诺。据介绍,同事的外孙吃的,经常是最有营养的食品,最新鲜的蔬菜。监护,是每天24小时从未间断。她们不知道宝宝的纠结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个中缘由其实很简单。宝宝不是温室里的娇花,不应过度呵护。

过度呵护,是父母自觉不自觉表现出来的娇宠小孩,被小孩朦胧的意识所接纳了的依赖情绪的折射。父母娇宠小孩,会被其感觉到:我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只要我有需求,父母马上就会满足我,他们最担心的,是对我的照料不周;我的需求不能满足,只要一哭闹,马上就会解决,我有了实现需求的“法宝”;在家中最安全,有人亲昵我,外人不会陪我玩,我怕见到凶狠的面孔;父母经常警示我,到处有危险,这不能动,那也不能拿,我只有在划定的范围里,才会安全,等等。

总之,过度呵护,会导致小孩的不仅是日常活动不规则,营养失调,消化不良,更深远的是,其是一剂可怕的“精神鸦片”,能促成小孩遇事瞻前顾后,畏首畏脚的严重的依赖感。日积月累的不良循环,还会扭曲小孩健康的人格,使之陷入消极保守、懦弱自闭,或者任性娇蛮、恣意妄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严厉管控 压抑小孩智慧嫩芽生发的重石

与过度呵护相反,是严厉管控。这类父母把小孩早期智力当璞玉。以为只要用心雕琢,就能显现出亮丽的色泽。不管小孩是否有兴趣,他们执著地将小孩送到自认益智的园所强化训导。小孩如不悦意,他们便采取利哄、讥讽、呵斥,乃至用体罚来诱逼。更为有害的是,他们只关心结果,不论过程,以决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扭曲理念为信条,不管是否超过承受极限,总以学会了什么,达到何等名次,作为衡量小孩是否努力的标准,不断地给小孩快马加鞭。

决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是指给小孩适趣、适度、适能的训导,这样的作法正确。但如果是见别的小孩在培训后的盲目攀比和跟风的“羊群效应”,则无疑是误识。

严厉管控是小孩尽力摆脱而挣不开的精神羁绊,象重石一样压抑着小孩早期智力生发:其一.有违引导小孩主动学习,以兴趣为唯一动——的要旨。人虽有禀赋差异,趣味趋向不同。然而,也有绝对的相同:任何人所拥有的任何知识,都是大脑神经受到刺激感应时,在神经突触上所留下的印痕,及这种印痕的保留、运用。严厉管控,会使小孩感到动辄得咎,而趣味索然,再有趣的东西也难以激起其自发的好奇心。没有兴趣的推力,小孩的智慧萌芽的生发,便失去了必要的源泉。
其二.是扼杀小孩持续兴趣。应该知道,现今社会上各种培训,的确有少数是为获取“光环效应”而实施的透支训导。即为拓招生源,将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搬到幼儿园、培训班,作急功近利的提前强化训。小孩的学前培训,应是激活多种感官,丰富想象的游戏,而不是概念的识记演算。这种作法,虽可立竿见影,但其付出了右脑开发优先“黄金”时段的代价,扼杀了小孩上小学时的学习兴趣。因为,任何人对已完全了解,不用费力就能达到的目标,不会有持续兴趣。这对缺乏内驱力的小孩而言,则还是一种滋生惰性的诱因。许多父母可能不知道,这种“光环效应”培训,到头是家长对自己的忽悠。其三.现今社会所需求的是有创新素质,不是高分低能。只要结果,不论过程,是强迫小孩死记硬背重点,放弃寻找“彩线穿珠”的求知要诀。现代社会最富余、最易变的是信息。死记硬背再多的知识,可能在一夜之间过时。只有科学的方法,才有可能让变动不居的信息的价值长存。比如,最现代交通工具,在某种情况下,并不一定能最先到达指定地点。飞行器最快,然天有浓雾,无法降落;汽车次之,而路有塌方,不能通行;摩托绕道,又遇暴雨泥潭。因是抢险救灾,万分火急,最终最先到达目的地的,是陡步翻山越岭,羸得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这是运用信息决策的功效。遇到难题,试图运用不同的方式,通过扬长避短的比较,从中找到最佳和应变的备用方案求解,是最一般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多数小孩可能听不懂。但直观、形象的引导能在他们大脑里留下记痕。对小孩早期智力开发,不应要求其学到的结果是什么,而应是通过学习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以便日后学习迁移。其四.容易导致小孩有缺陷的人格。严厉管控,是对小孩自信、自主的伤害。没有自信、自主的支撑,遇到问题时,即使是稍作努力,便可解决的问题,小孩也不敢,或不愿作出必要的主张,而一味依赖于家长或他人。没有自信、自主的支撑,使他们失败受罚之念常有,而开拓进取之心全无。这种无为才可无忧的心态,对弱势神经类型的小孩,所促成的是幼稚、胆怯、忧柔寡断的消极人格;对强势神经类型的小孩,所促成的则是表象的逆来顺受,内心的压抑愤怒。在权势面前,其往往迎合卖乖,而在同伴面前,多是恃强凌弱的傲慢、无所顾忌的发泄。



宝宝看书 发表于 2016-5-16 05:11:22

说的有道理啊。

挺美内衣 发表于 2016-5-19 18:52:28

教育孩子真累啊。

三十七度620 发表于 2016-5-24 01:26:30

沙发!沙发!

qsnzj 发表于 2016-5-30 11:56:16

真是 收益 匪浅

随遇而安 发表于 2016-6-5 14:07:38

学习了,感谢楼主指教

海豹突击队 发表于 2016-6-11 22:27:54

好好 学习了 确实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小孩早期智力开发中的父母支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