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红了 发表于 2013-4-21 18:00:38

你拿“社会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了吗?

  故事1
  在交通工具上遇到“熊孩子”们,大家的感受同样糟糕,想“帮助”家长出手教训“熊孩子”的不计其数。网友“小玉璎珞”就对那个在飞机上掌掴幼儿的乘客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她吐槽说自己也曾经遇到类似的经历:
  坐地铁看到一个女的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有人给让座,开始他妈妈让他自己坐着,自己在旁边站着,那么点的孩子,占不了多大地儿,后来人越来越多,他妈妈和他商量,抱着他坐,他不同意,他妈妈就坐在了他旁边,六个人的座位经常挤七个人,何况只是多了个小孩子,所以大家都习以为常,可是那个孩子开始哭啊,两只手不停打他妈妈,推,打,喊着,你起来不准你坐。你起来,不准你坐!
  我从起点上,22站后下,这母子俩从第二站上的,比我早一站下,从他妈妈坐下,那个死孩子从头哭闹打到尾。他妈妈一直在威胁,再闹我打你了,到下车也没舍得碰一下,也不站起来,就是威胁、威胁。烦得我们这些乘客恨不能替她抽他一顿。
  故事2
  另一位匿名网友也吐槽了类似的经历:
  也是地铁遇到的,人很多,也是个三到五岁的孩子,他妈妈带着他和他姐姐,他姐姐应该不超过十岁,给男孩子推着个童车,男孩在童车里闹,让他妈妈抱出来,人太多,抱不开,他就大哭。姐姐很懂事,说给他唱歌,趴在童车旁边,小男孩就拿个有半瓶饮料的瓶子打他姐姐,夏天穿的少,小女孩被打的眼圈都红了,把瓶子夺过来,小男孩咧开嘴嚎。他们妈妈就说女孩,你不能让着他点,快给他!姐姐委屈地把瓶子递给他,接过后紧接着冲他姐姐又一下,还说打死你。他们妈妈就看着,小女孩往后退让他打不到,弟弟接着嚎,他们妈妈说,你离他那么远做什么,让他打下又打不坏。
  小女孩没办法又到童车旁边,说我给唱个新学的歌,弟弟一把揪着他姐姐的辫子不撒手,然后另一手一瓶子砸到他姐姐脸上,小女孩这次哭出眼泪了,往后拽自己头发想站起来,弟弟还是开心地揪着她辫子,他们妈妈还是很无所谓地看着。
  我真心想给那个妈妈和男孩各来个大嘴巴子!
  故事3
  “sakuralibra”也认同“想给熊孩子家长一个嘴巴子”的想法,她说:“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有时候真的觉得我们一把年纪不应该和个小屁孩生气,但有时候又确实很气。孩子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多数与他们父母生活习惯有关。”她还讲述了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一个例子:
  上学时坐火车回家,遇到没有买票的三个女人(一个50来岁,一个30多岁,一个四五岁,一家三代)。在我旁边的人下车后,跑过来坐。当天外面下着雨夹雪。小女娃非要开窗,她妈就打开了。冷得我啊,不停地打喷嚏,然后雨飘进了车厢。才几分钟我就受不了了,就把车窗关了。那小女娃就开始哭闹要开窗。我不想理会就专心耍我的手机。
  小女娃外婆就让我换座位,说前面不远有空位。“这是我位子!”说着我把车票往桌上一放,便不再理会。那女娃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两个大人也不给她擦,越哭越凶。三个人穿着打扮还非常不错。我看鼻涕都要流嘴里了,就递了纸过去让她擦擦。那小女娃妈妈,也不接,就开始骂小女娃。整个车厢的人都往我们这边看。然后有人就问了,娃娃这样小,干嘛骂她。那个老太婆就一直看着我。
  列车员过来了。那老太婆跟列车员说让我换走。列车员问了我面前的车票是我的吗,我说,这个位子是我的。列车员问清楚了解情况后,就对那个年轻妇女说,要打孩子回家打,没有买坐票坐着就已经很好了。那老太婆就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就火了,直直地看着她,一直盯着她看,看到她不安不舒服,侧过身为止。
  真是影响了我回家的美丽心情。
  点评
  教育孩子千万不能感性大于理性
  学前教育专家,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秘书长范佩芬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教育问题其实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对待孩子一定要理智,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会感性大于理性,一次次的迁就最终会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往往会安慰自己说孩子年龄小,这些不良习惯没有关系,但是,等到父母觉醒了,发现问题了,就晚了,这些不良习惯可能就会伴随孩子终身,无法清除。
  教育蕴藏在每天当中,不是一个专门的问题,不能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父母应该以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看孩子。孩子的行为,如果是一个社会人,他的种种做法会不会被接受,会不会得到同伴的理解或者喜爱?父母要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然后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做法,给予纠正。
  从孩子一出生到成年这18年里,父母都不能怠慢,需要时刻观察孩子,发现孩子性格中的弱点,行为中的不足,及时地引导孩子。对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是在幼年期,而应该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尤其在孩子入学之后,不要认为教育责任可以由学校承担,还是应该在孩子身上投入精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
  需要有父母时刻相伴
  这些天,大家都在讨论一起未成年人涉嫌轮奸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个孩子7岁时和家人一起接受采访的视频。范佩芬对这个事件也非常关注,她告诉记者:“从当时的视频来看,那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是一个好苗子,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父母的选择其实是有一定责任的。最近一些年,很多父母倾向于把孩子送出国留学,甚至整个青少年时期,都让孩子在国外受教育,这种方式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范佩芬说:“我个人感觉,在孩子未成年之前,不要让孩子轻易地离开父母,否则,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性格、行为方式造成相当不好的影响。孩子的成长过程应该由父母的伴随,这对孩子是最重要的。”
  对孩子的教育,
  除了要考虑家庭能力之外,
  也要考虑社会容忍度
  范佩芬还告诉记者,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既指家庭的能力,也是社会规则。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仅仅要看家庭是不是能给孩子提供任何他想要的物质条件或者精神鼓励,也要看孩子长大后,他在家庭中被培养出来的思想、性格、行为方式是不是能够被社会认可,被社会接受,不违反社会规则。
  范佩芬说:“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心理:既然家里有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就不要限制孩子,不要管孩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家庭就算有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能让孩子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惯。”
  每个孩子都有走出家庭、踏进社会的一天,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要和社会发展结构、社会认知结合起来,无限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在家庭中养成为所欲为的个性,结果就会习惯性地挑战社会容忍度,最终会害了孩子。
  要培养孩子付出
  才有回报的心理承受力
  范佩芬说,现在很多家长还都不舍得让孩子受苦,推崇“快乐”教育,对孩子没有要求,这种观念其实也不好。
  “我经常说一句话,不能让眼前的快乐最后都成了傻快乐,那不是傻乐嘛。”范佩芬强调,快乐不是单纯的享受,不是无限满足,快乐是需要经过一个努力的过程,通过奋斗才能获得的一种享受,一种心理感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要想得到快乐,是要在付出时间、汗水等代价之后。获得快乐要有一个艰苦的付出过程,有付出才有回报,甚至付出很多,回报却不一定丰厚。
  这种教育,不是给孩子增加痛苦,而是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对孩子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教育,每个孩子都会有走向社会的一天,让他们提前有这个认知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心理准备。

苹果树 发表于 2013-6-19 14:19:16

看了一下, 那几位妈妈太过份了,孩子长大了还不把天翻了

宝贝四岁了 发表于 2013-12-2 12:44:03

发现交流的朋友慢慢躲起来了啊

喜之郎果冻 发表于 2013-12-26 13:20:15

发现交流的朋友慢慢躲起来了啊

爱管闲事的 发表于 2014-1-7 12:01:20

教育孩子真累啊。

宝贝四岁了 发表于 2014-1-18 11:35:10

不错,支持楼主!

特别关注 发表于 2014-2-4 18:46:18

感觉饭丢丢儿童教育论坛不错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拿“社会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