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让父母的欲望填满孩子的空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0: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月31日《中国教育报》在题为《孩子,我究竟该如何爱你》的报道中指出,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给孩子适宜的爱”,希望聚焦并纠正目前幼儿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保护、过高期待、过分控制、过于放任等问题。这意在表明,父母“心中的棍棒”比手中的棍棒更易伤害孩子。

  其实不难发现,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大多数孩子甚至还没出生,就成了被动的“拼爹一族”。譬如,如何做好胎教,许多父母不惜钱财请专家、搞培训,买各类胎教仪器。此后幼儿园、小学及中学阶段,父母的欲望更是填满了孩子们的所有空间。

  我知道,这些父母都是“被迫无奈”,社会生存压力倍增,自家的孩子不能落后,甚至一些父母恨不得代替儿女去竞争。问题是,先不说孩子会不会心生反感,这些努力即使“见效了”,如得了多少第一,拿了多少个“A”,或中学进了名校,这些真就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太多的事例都在证明这并不靠谱,说得严重些,一些孩子甚至会因不堪重压而离家出走。但即便明白了这一点,大多数父母仍无法抑制自己的“操纵欲”,以一种“单向度的爱”,无穷无尽去追求“孩子的福利”。

  在这一意义上,孩子们已不再是自己,而是父母的附属品,亲子关系变成了人身依附。正如机器人属于它的发明者一样,双方无法形成平等的双向的爱。这人身依附下的“家长专制”,甚至会导致一些孩子走向极端,毫不犹豫放弃似乎不属于自己的生命。哪怕被父母培养得再优秀也无济于事,所谓的优秀不仅不属于他们自己,反而会成为负重。

  现在许多父母思想越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完全转嫁到未懂世事的孩子们身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傲慢心态”。相对而言,在涉世不深的孩子们面前,令父母哀伤的事,或许根本不值得去面对或毫无意识,对这些父母焦虑的现实问题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功能。这就是孩子的纯真与难能可贵的“年少无知”,是不能被忽略的童年味道。

  若父母一意孤行傲慢下去,一是将会导致无法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同情感”,丧失换位思考的能力。没有自主性的成长,不仅失去乐趣的体验,也剥夺了与乐趣相伴而生的“该有的烦恼”;二是父母将会失去学会谦卑的机会,总想按自己的意愿,通过尽可能的方式完善甚至是塑造自己的孩子,以后随着孩子长大,又陷入无休止的“代际矛盾”中。

  至少在我看来,成长是非常有乐趣的自我进步,也是孩子们释放生命意义的过程。为人父母本该怀一颗“对不速之客宽大”的心境,包容自己孩子的所有意外,甚至智力、身高等方面的“不理想”,而并非是使出浑身解数去定制或打造“完美的下一代”或任其自暴自弃,这是建立理性、和谐亲子关系的立足点。否则,作为父母的你甚至可能成为孩子的“暴君”,这绝非耸人听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儿童教育论坛

GMT+8, 2024-6-2 18:14 , Processed in 0.1530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